数据见证辉煌
——新中国成立60年楚雄州发展回眸
张金福
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,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,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起点。60年披荆斩棘,60年风雨兼程。回首6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,曾经是满目疮痍、百业凋零的彝州大地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,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,楚雄州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、各个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,谱写了彝州人民自强不息、百折不挠的壮丽史诗,奏响了彝州发展蒸蒸日上、富民强州的恢宏乐章。让我们采撷一连串闪光的统计数据,来追寻楚雄州60年来可歌可泣的创业足迹,展示楚雄州发展的历史画卷。
一、由经济总量不足1亿元到超过300亿元而窥见——楚雄州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
60年前,楚雄地区积贫积弱,经济几近崩溃,民不聊生。新中国成立后,楚雄州经济迅速发展。1949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只有0?郾96亿元,而2008年已达到306?郾02亿元,增长306倍。改革开放以来,全州经济更是快速发展。1978年至2008年,全省生产总值累计增长60?郾2倍。1949年,全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85元,处于极度贫困状态。改革开放以后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“隔几年上一个台阶”。1980年275元,1985年528元,1992年达1390元,2000年4223元,2008年达11757元。解放前,楚雄彝州财政捉襟见肘,囊中羞涩,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,财政实力不断壮大,全州财政总收入由1952年的835万元,增加到2008年的65?郾56亿元。地方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、切实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。
解放前,楚雄州基础设施支离破碎。1949年,州内公路只有456公里。水利设施落后,大部分农田等天下雨,仅坝区有少数小水塘蓄水灌田。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全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,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。到2007年,全州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?郾1亿元。先后建设了昆楚高速公路、楚大高速公路、南永二级公路和成昆铁路、广大铁路,开工建设了永(仁)武(定)、武(定)昆(明)高速公路和元(谋)双(柏)二级公路。还建成了大批乡村公路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,以青山嘴水库为重点的一批水利工程顺利实施,农田水利灌溉条件明显改善。2007年底,全州公路里程发展到16197公里;库塘总库容发展到12?郾07亿立方米;城镇化达到28?郾4%,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18平方公里;通讯和信息传播条件彻底改善。
二、由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8倍而窥见——楚雄州人民生活质量大幅跃升
解放前,楚雄州城乡居民过着食不裹腹、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,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30年来,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。2008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110元,是1952年35元的89倍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31元,与1952年的125?郾2元相比增长104倍;1986年至2007年22年间,全州累计解决了115?郾8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,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85?郾4万人,减少至54?郾72万人。全州1048个村委会实现了村村通电,1002个村(居)委会通自来水。2008年,全州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达33?郾4平方米,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33?郾9平方米。劳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,工资水平不断提高。2008年,全州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2?郾5万人,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268元。全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25?郾1万人。
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。1978年以前,自行车、缝纫机、钟表和收音机“三转一响”成为城乡居民家庭富有的象征。历经8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、电冰箱、洗衣机“新三件”、90年代的电话、数码相机、移动电话等,以及进入新世纪的家用电脑、摄像机、汽车等的变迁,城乡居民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已基本普及,新型高档用品渐成居民新宠。
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。全州已基本奠定了以“三条社会保障线”为主体,其他社会保险相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构架。养老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、医疗保险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,保障面不断扩大,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。2008年,全州城镇居民有11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,有28?郾6万农村居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;有20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,参保率达99?郾7%,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,全州有194?郾2万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,参合率达88?郾71%,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有所缓解;全州10县市的103个乡镇都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2008年末,有5?郾77万城镇居民和10?郾5万农村居民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。
三、由产业结构比例从63∶20?郾1∶16?郾7进到20∶40?郾7∶34?郾3而窥见——楚雄州经济结构层次大幅跃升
新中国成立初期,特别是1958年自治州建立以前,楚雄州产业结构失调,农业在经济中占较大份额,1958年建州时全州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3?郾2∶20?郾1∶16?郾7,1978年调整为51?郾3∶29?郾4∶19?郾3,2000年调整为31∶38?郾9∶30?郾1,到2007年又调整为25∶40?郾7∶34?郾3,全州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,二、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走势。到1978年产业类型继续保持1958年的“一、二、三型”,到2000年产业类型由1978年的“一、二、三型”转化为“二、一、三型”,到2007年产业类型由2000年的“二、一、三型”转化为“二、三、一型”,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优化。在经济总量中,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9?郾7%上升到2007年的46?郾3%,七年提高了16?郾6个百分点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。
四、楚雄州普通高校在校生从0到1?郾06万人而窥见——社会建设大幅跃升
教育事业持续发展。解放前,楚雄州教育事业非常落后。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1978年以来,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,着力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,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,楚雄州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。2000年全州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。2001年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。2008年,全州有各类全日制学校1386所,在校学生43?郾9万人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?郾5%,初中毛入学率112?郾1%。全州有普通高中22所,是1952年3所的7倍,普通高中在校生3?郾85万人,是1952年的45倍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7?郾65%。1950年全州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。2008年,全州有中等职业学校27年,招生1?郾2万人。普通高等学校从无到有发展了2所,在校生1?郾06万人。2001年实现了楚雄师范专科学校升本科的夙愿,2006年在原楚雄卫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。高等教育体系由仅有的师范性质专科教育发展到各类专科、本科教育,为彝州培养大批优秀人才。
文化事业日益繁荣。新中国建立初期,楚雄州仅有文艺表演团体6个,有文化馆11个、群众文化生活非常单调。改革开放以来,文化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。随着民族文化精品和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顺利实施,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,基层文化设施逐步改善,推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,文化事业空前繁荣。到2008年,全州有文艺表演团体10个,有文化馆11个、图书馆11个,博物馆4个、乡镇文化站103个;广播、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?郾5%和96?郾5%;广播、电视、报刊等已成为楚雄州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,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卫生事业长足发展。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,以初级卫生保健为龙头,以疾病控制为中心,以科教兴医为动力,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,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。州、县(市)、乡(镇)三级医疗救治、紧急救援、疾病预防控制、卫生监督网络初步建立,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,卫生基础工作明显加强,诊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。特别是2000年以来,取得了抗击“非典”、防治鼠疫、霍乱、“禽流感”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的胜利。2008年末,全州有医院47家所,拥有床位6966张,卫生技术人员7456人,分别比1957年增长1?郾6倍、11?郾7倍和4?郾2倍。预防保健工作稳步发展,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。孕产妇死亡率39?郾14/10万、婴儿死亡率14?郾32‰,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55%和60%。近年来,乡镇卫生院建设投入加大,乡镇卫生院功能逐步完善,农村医疗水平逐步提高。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卫生所,每个乡镇都建有卫生院,每个卫生院都有1幢以上砖混结构业务用房。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。到2004年底,全州人人享有初步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实现。2008年全州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,参合农民194?郾2万人,参合率达87?郾71%。同时,积极开展文明卫生创建活动,农村卫生条件逐步改善。全州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6岁延长到73?郾51岁。
体育事业方兴未艾。上世纪80年代以前,楚雄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缓慢。80年代以后,坚持以竞技体育为先导,学校体育为基础,全民健身为重点,民族体育为特色,夯实群众体育基础,大力发展竞技体育,体育事业稳定发展。特别是2000年以来,全民体育意识增强,健身运动广泛开展,体育事业方兴未艾。2008年,全州运动员共获奖牌112枚,其中:金牌24枚、银牌2枚,铜牌29枚。民族体育和群众体育运动也取得了长足发展。
回顾峥嵘岁月,鉴往知来;展望锦绣前程,催人奋进。新中国成立60年来,楚雄州积累了经过长期实践、艰辛探索的宝贵经验: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,抓住一切机遇,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;二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不动摇,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与时俱进,不断丰富、完善和创新党的基本理论、基本路线、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,敢于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和既有经验的束缚;三是坚持改革开放、开拓创新,建立并不断完善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,不断增强发展活力;四是坚持科学发展、科教兴州,以结构调整为关键环节,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,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;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民生,弘扬创新精神,实行创业富民、就业惠民、社保安民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;六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,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,推动经济、社会、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协调发展,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。当前,楚雄州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迈上新的发展高度。我们坚信,只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楚雄州各族人民在建设活力楚雄、构建和谐彝州的征程上一定会阔步前行,彝州的明天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美好。
作者单位:中共楚雄州委党史研究室 |